贱僧 2017-3-15 14:06:19
到了宋朝,车船在战争中有很大发展,都料匠高宣所制巨型作战车船长20~30丈(约合60~90米),有23~24个车轮桨。在其所制十几种车船中,双车船和四车船是常用的中小型作战车船。王彦恢所制“飞虎战舰”,旁设4轮,每轮8楫(叶片),十分轻捷,是常用车船的典型。当时水军装备的战船还有海鳅(模仿海鱼形状的战船)、双车、十棹、防沙平底等各类舰艇,供江、海防御调遣之用。南宋水军统制冯湛综合几种船型之长,造成“湖船底、战船盖、海船头尾”的多桨船,长8丈3尺(约合25.5米),用桨42支,载甲士200人,江河湖海均能适用。南宋秦世辅创制的铁壁铧嘴平面海鹘战舰,长10丈(约30.72米),宽1丈8尺(约5.53米),船底厚1尺(约30.72米),10橹,水手42人,载战士108人。张贵所制的无底船,是一种奇形战船,船后截中部无底,只有两舷和站板,加以伪装,引诱敌军跃入溺死。当时还有一种鱽鱼船,船头方小,尾阔底尖,尾阔可以分水,头小底尖使阻力大为减少。这种长5丈(约15.36米),能乘50人的鱽鱼船是较早见于记载的用渔船作战船的实例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vttg1hVc 2017-3-15 14:06:19
宋朝的海舟以福建船为上,明朝的海舟则以舟山的乌艚船为首,而浙直间多用沙船御倭,后来用沙船、福仓船和东莞船守舟山。大号福船势雄力大,便于冲犁敌船,即所谓斗船力不斗人力。大福船柁楼三重,底尖上阔,首尾高昂,能容百人,福船的形制规格最称完备。广船主骨架用铁力木制成,坚固性胜过福船,但铁力木难得,维修不便,后来游击将军侯国弼加以改进,底用广船式,上用福船面。明朝在江浙一带作战时往往使用两头尖的鹰船先行,它行驶敏捷,进退裕如;沙船随进,战无不胜。尤其是浙江的十橹苍山船,原是太平县渔船,曾在抗倭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,号称“苍山铁”。后来战场南移又多用福船御敌。嘉靖四十年(1561)的宁台温之捷, 戚继光 、胡震等所部战船近战倭船,犁沉敌船10余艘,烧残敌船 5艘。从这一战例中可见当时明军的战舰占有较大的优势,舰船结构强度和航行速度均优于敌舰。明朝还制造了两头有舵、进退神速的“两头船”,以及特种战船联环舟和子母舟。联环舟船体长 4丈(约合12.4米),分为两截,前截占1/3,装载爆炸火器,后截占2/3,乘战士。冲撞敌船时,舟首倒?钩钉牢敌船,火器爆炸后与敌船同毁。撞击时,联结前后截的铁环自解,后截得以在爆炸前回驶(图4)。子母舟长3丈5尺(约合11米),前2丈是舰船,后1丈5尺只有两舷侧帮板,腹内空虚,藏一子舟,母船发火与敌船并焚,军士可驾子舟回营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lanshou 2017-3-15 14:06:19
cbd51f1aacd12e87f843cd88671d2436.jpg
4bf2b0d4af92b6866c95bf1bd9dedb04.jpg (0 Bytes, 下载次数: 10)
下载附件
2011-3-13 18:39 上传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NSSmusic 2017-3-15 14:06:19
进入明清时期以后,中国古代战船的发展有两个显著的特点,一是隋唐五代两宋时期多用于锤击敌船的拍竿已经消失,而改以战船本身犁沉敌船,这说明船舶制造和驾驶技术的进步;二是从明初起,战船上配备了火炮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kong123 2017-3-15 14:06:19
清朝前期,中国水师一般以70~108尺(约合22.4~34.5米)长的赶缯船为主力战舰,次则以长50~70尺(约16~22.4米)的沙船和双篷艍?船用于攻战追击,再次为长 20~50尺(约6.34~15.36米)的唬船和哨船用于追逐哨探。乾隆六十年(1795)福建水师因赶缯、赶艍等船笨重,按泉州同安梭商船式改造,嘉庆五年(1800)又仿照广东米艇添造战船,分大、中、小3等(各载米2500石、2000石、1500石)。嘉庆十一年又添造大横洋梭船作为战舰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MichaelTire 2017-3-15 14:06:19
a2fea8f21d555ab146ff373e4624021b.jpg
5cd938106187fec64803ba3d1161d32c.jpg (0 Bytes, 下载次数: 8)
下载附件
2011-3-13 18:39 上传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江湖人组合 2017-3-15 14:06:19
3478c548829f97ec3da0b2eb631e6ccb.jpg
adb048bd71041483f7f3bdd7b0d46be4.gif (0 Bytes, 下载次数: 12)
下载附件
2011-3-13 18:39 上传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BrendaGacy 2017-3-15 14:06:19
性能与装备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ping365 2017-3-15 14:06:19
战国时期,船名有大翼、小翼、突冒等名称,已体现出当时人们对于战船快速性的关注。到汉朝,人们对船型与船舶性能的关系已有一定的认识,作出了狭而长的船速度高,短而宽的船稳定性好的科学描述。为追求船舶的快速性,出现了效率较高的推进工具橹,俗称“一橹三桨”。在同一时期,对于风力的使用也有较大的进展。到三国时期已有3帆、4帆以至7帆,各帆交错布置以提高风帆效率。一般用纵帆,能根据风向随时调整张帆的角度。以竹竿维布帆,重量大,起落迅捷。车船的出现标志着古代人力推进船舶快速性的最高水平。到了宋朝,车船进一步发展。据文献记载,唐朝的海鹘船头低尾高、前大后小,两舷置浮板形如鹘翼,稳定性好,不易倾侧,这是最早的船舶稳定性装置的记载;而降低船舶重心以增加船舶稳定性的记载则更早。中国古代战船适航性能的发展虽然较晚,但其发展速度却较快。如沙船就已具有较好的适航性能,它在逆风逆流的情况下也能航行。中国古代有不少船型都能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和恶劣的气象条件,而自宋迄清许多综合性船型的出现,也表明人们对不断改进船舶适航性能所作的努力。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rockstar07 2017-3-15 14:06:19
提示: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九艺游戏动画论坛 ( 津ICP备2022000452号-1 )

GMT+8, 2024-6-26 20:28 , Processed in 0.075120 second(s), 20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  © 2001-2017 Discuz Team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