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气 201

(转)秦汉饮食之饮料 [复制链接]

九艺网 2017-4-25 08:55:48
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社区。

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,没有账号?注册

x
  茶与酒是中国古代极其重要的两种饮料,它们在中国饮食文化史甚至整个中国文化史中的地位十分引人注目,以至于目前有关茶文化与酒文化的著述层出不穷。  茶在古籍中又被称作荼、茗、槚、荈等。有人认为茶作为饮料始于神农氏,如陆羽的《茶经》说: 茶之为饮,发乎神农氏。 相传由神农氏所作的《食经》也说: 茶茗久服,令人有力,悦志。 后来,又传周公有 槚,苦茶 的说法。《晏子春秋》记载了晏婴为齐国相时, 食脱粟之饭,炙三戈、五卵、茗茶而已。 说明最晚在周代已开始饮茶。  ①   王明德等:《中国古代饮食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,第 27 ~28页。  ①   韩养民等:《秦汉风俗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,第 83 ~84页;王明德等:《中国古代饮食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8 年版,第 34 ~35页。  秦汉时期有关饮茶的记载很少,笔者仅见到汉代五褒撰写的《僮约》中曾提到派人去 武阳买茶 和 烹茶.说明秦汉人饮茶远远没有饮酒那样盛行。  秦汉统治者虽然多次发布禁酒令,如《秦律?田律》载: 百姓居田舍者毋敢酤酒 ,还下令禁止三人一起喝酒。汉景帝、汉和帝等也屡次颁诏 禁酤酒 ,但秦汉时期饮酒之风却常盛不衰。特别是官僚地主更是宴饮成风,并将饮酒作乐称为 嘉会之好.据《汉官》和《北堂书钞?西征记》等古籍记载,每年正月初一,皇帝在太极殿大宴群臣, 杂会万人以上 ,场面极为壮观。太极殿前有铜铸的龙形贮酒器,龙长二丈,龙口前设有可容40斛酒的铜尊,龙的腹内贮满美酒。需饮酒时,可动特制机器,酒就从龙口内流入酒尊。《史记?曹相国世家》载:曹参任丞相, 日夜饮醇酒……(群臣及宾客)至者,参辄饮以醇酒,闻之,欲有所言,复饮之,醉而后去。 《汉书?叙传》载:张放、淳于长等 入侍禁中,设宴饮之会,及赵、李诸侍中皆引满举白,谈笑大噱.《后汉书?马武传》载: 武为人嗜酒,阔达敢言,时醉在御前,面折同列,言其短长,无所避忌。 此外,民间饮酒也很普遍,或 宾昏酒食,接连成因 ;或 因人之丧,以求酒肉 ;或 舍中有客,提壶行酤 ;或 论道饮燕,流川浮觞.汉代民间郡县还有 乡饮 的仪式。同时,每年三月,在学校祭祀周公和孔子时,也要举行盛大的酒会,教师学生都要开怀畅饮。总之,婚丧嫁娶,送礼待客,无不用酒。宴饮的场合很多,有 百礼之会,非酒不行 ①的说法。  饮酒还与当时的诗人和诗歌密切相关。饮酒赋诗,咏志抒怀,成为汉代文人的一大雅事。汉代无名氏的一首乐府古辞《古歌》云: 东厨具肴膳,椎牛烹猪羊。主人前进酒,弹瑟为清商。投 壶 对 弹 棋,博弈并复行。朱火飏烟雾,博山吐微香。清樽发朱颜,四坐乐且康。 诗中生动地描绘了汉代贵族的宴饮场面,也反蝇两边房顶各有凤鸟相对;屋内三人,高冠长服席地而坐。左二人正举觞对酌,方案上有食物和箸,右边一人手持一花状物。德阳县黄许镇出土的两条砖上皆有《宴饮》画像,上图共6人席地而坐,前面置三个盛食的器皿。下图共5人也席地而坐,有的执大碗,有的对杯欲饮,有醉生梦死之态。上下两图的宴饮者皆峨冠博带,宽服长袖,显然是地主贵族。《盐铁论?散不足篇》说: 今富者银口黄耳(金银酒器),金罍玉钟;中者野王纻器,金错蜀杯。 左思《蜀都赋》则说: 合樽促席,引满相罚;乐饮今夕,一醉累月。 ②又如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的文物中,不仅有大量酒器,而且我们从一乐舞扣饰可以看到,其图象分上下两层,下层二人中间置一酒瓮,几乎与人同样高。出土的贮贝器面部外圈舞蹈人之间,均置一酒尊。而出土的房屋模型中,则有一妇人持一酒筒,对背墙而坐的4人敬酒,其中一人正举筒豪饮,放浪形骸之态,纵情宴饮之姿,都表现得栩栩如生③。汉代画像砖等实物与文献记载相结合,有助于人们对当时宴饮情景的了解。  汉代人不仅宴饮成风,而且酒量很大。如《汉书?韩延寿传》载,韩延寿能 饮酒石余.《汉书?于定国传》载,于定国 食酒至数石不乱。 《后汉书?卢值传》载,卢植 能饮酒一石。 《后汉书?郑玄传》载,郑玄可以 饮酒一斛。 还有淳于髡一斗亦醉,一石亦醉的说法。  汉代人酒量很大的原因主要有二:第一,酒的质量较薄。据《汉书?平当传》说: 赐当养牛一,上尊酒十石。 如淳注: 律,稻米一斗得酒一斗,为上尊;稷米一斗得酒一斗,为中尊;粟米一斗得酒一斗,为下尊。 似乎多是用糯米或者是麦芽糖做的甜酒,即所谓的醴酒。《书经?说命》记载,西周 若作酒醴,尔惟曲蘖.曲是 酒母 ,即发酵过的稻米和麦子;蘖是酿酒的原料,即发过芽的谷物。  到汉代,酿酒只用曲作引子而不用蘖了,酒味是很淡薄的,时间稍长,就变酸变坏,即扬雄《法言》所说的 日昃不饮酒,酒必酿酸。 而用大麦或小麦做酒曲,加上米麦的原料,用 复式发酵 的方法,经过几蒸几晒,由漏斗中流出蒸馏的酒,酒的质量就醇了。所以到东汉后期,王充《论衡》中说: 美酒为毒酒,难多饮。 汉献帝建安时期,曹操发明 九酿制酒 的方法,用曲30斤,流水5石,米9斛,3日一酿。经过9次蒸晒,已成为清酒。若嫌味苦,增加为十酿,就成为美酒了。所以北宋朱肱《北山酒经》中说: 酒以投多为善,要在回力相及。 因为当时的酒性不烈,不致使人过醉。  ①   王仁湘:《民以食为天——中国饮食文化》第 1册,台湾中华书局 1990年版,第 116页。  ②   刘志远等:《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》,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,第 89 ~92页。  ③   韩养民等:《秦汉风俗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,第 88 页。  ①   谢国桢:《两汉社会生活概述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,第 56~57页。  第二,汉代的升斗比近代的升斗量小,至少可以打个七折①。  汉代普遍以曲酿酒,大大促进了造曲技术的发展。《方言》中列举了当时酒曲的不同名称,计有 ■ 、 ■ 、 ■ 、 ■ 、 ■ 、 ■ 、 ■ 等多种。酒曲众多的不同名称,不仅仅是由于各地方言不同造成的差别,也是酒曲品种增多的一种反映。据郭璞注,■是 大麦曲 ,■是 小麦曲 ,■是 细饼曲 ,■是 有衣曲.《说文》中收有 ■ 、 ■ 、 ■ 等字,释为 饼曲.洛阳西郊汉墓出土陶器的文字中,也有 大麦曲 和 小麦曲 的区分①。可见汉代的酒曲已经有了许多不同的品种②。汉代的酒曲不仅在内地广为流行,而且远赠匈奴③。居延边郡也能制作酒曲④。  《齐民要术》中有造白醪酒法,可能就是汉代流传下来的旧方⑤。  近年来在考古发掘中发现了不少汉代酿酒或售酒的画面。如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的中室南侧室西壁庖厨图中,绘有酿酒的场面。在一条长桌后面有两个仆役,正忙着将4个■安放在长桌上,桌下放着4个红盆,在■的下方正在酿酒⑥。又如四川彭县出土的《酿酒》画像砖和最近在新都县出土的画像砖虽不同模,但内容完全相同。画面是一酿酒作坊,正中大釜为酿缸,一妇人左手扶缸,右手正在缸内操作,似在和曲或搅拌,其右一男人似在协助酿酒。灶前有酒炉一座,内有三坛,坛上有螺旋圆圈,连一直管通至炉上。彭县出土的砖左侧残缺,只见一人推车,下有酒坛,最近从新都具出土的砖上清楚地看见左侧是一推独轮车者,车上置酒,其下一人挑着酒正朝店外走去⑦。也有人认为这幅图所描绘的是卖酒的场面,如汛冰根据上述彭县出土的那块左侧残缺的画像砖提出:一般人将这幅图解释为酿酒图,以为灶前二人是和曲酿酒的。但细审此图,更像卖酒的情况。右上角那人衣帽整齐,有些 斯文 相,应是店主人(这人 斯文 得有些像女人,是否描写的卓文君的故事呢?)。正中一人舀酒装坛,另一人是来买酒的。左上角一人推独轮车运酒出店,其下应是一人担着一挑酒坛,但只有一只,究竟是进是出,人和另一只坛或因砖残或本来就不曾表现在图上,便看不清楚了①。后来在彭县又出土一种《酒肆》画像砖,店内一人似在售酒,店外一人,似在买酒。左上二人正走向酒肆。左下角一头上椎髻的人,一边推车,一边回首向卖酒者话别②。  汉代酒的品种迅速增多,各种酒名大量出现,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四类:第一,以酿酒的主要原料分类。汉代酿酒的原料有谷物和果物两类,果物酒不多见,主要是谷物酒。以谷物冠名的酒,见于记载的有 稻酒 、 黍酒 、 秫酒 、 米酒 等。果物酒有葡萄酒、甘蔗酒等。还有所谓 挏马酒 ,这实际上不是酒,而是用马奶制成的酸酪。  第二,以酿酒所用的配料命名。为了增加酒的色味,汉代酿酒时常常杂以香料或草药,因此,出现了一些以这类配料命名的酒。如 椒酒 、 柏酒 、桂酒 、 兰英酒 、 菊花酒 、 百末旨酒 等。  ①   《洛阳西郊汉墓发掘报告》,《考古学报》1963年第 2期。  ②   余华青等:《汉代酿酒业探讨》,《历史研究》1980年第 5期。  ③   《汉书?匈奴传》。  ④   《居延汉简释文》卷二,第 51 页。  ⑤   陈直:《汉代人民的日常生活》,《西北大学学报》1957年第 4期。  ⑥   盖山林:《和林格尔汉墓壁画》,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77 年版,第 49页。  ⑦   刘志远等:《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》,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,第 50 ~51页。  ①   汛冰:《四川汉代雕塑艺术》,中国古典艺术出版社 1959 年版,第 52页。  ②   刘志远等:《四川汉代画像砖与汉代社会》,文物出版社 1983 年版,第 51 页。  第三,以酿造时间和方法分类。汉代酿酒多在冬、春两季,亦有在秋季者,所以有 春醴 、 春酒 、 冬酿 、 冬酒 、 秋酿 等名称。  关于整个酿造过程所需的时间,短可一日,长达一年,其间还有十旬(百日)、半年、八个月等,长短不一,差别很大。这种状况也是酒类品种繁多的反映。  按照酿造时间长短命名的酒,有 醉酒 ,指酿造时间较长的酒。按照酿造方法命名的酒,有: 肋(即沥)酒 、 温(即酝)酒 ,此二酒名均见于马王堆一号汉墓遣策。肋酒是过滤后的清酒,温酒指采用连续投料法酿制的   酒、九酝酒之类。  第四,以酒的色味分类。以酒色称呼的酒有 黄酒 、 白酒 、 金浆醪 、 ■醁 等;以酒味称呼的酒有 恬酒 、 甘醴 、 甘酒 、 甘醪 、 旨酒 、 香酒 等。  汉代的酒名虽然非常繁多复杂,但多是仅就某一侧面(或指原料,或指色味等等)而命名,其实简而言之可分为醴醪和清   两大类:醴醪类的特点是酿造时间较短,用曲量较少,成酒稠浊而味甜,度数很低;清   类的特点是酿造时间较长,度数较高,酒液较清①。  由于酿酒技术的改进和酒的品种迅速增多,酒已渗透到汉代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,除了众所周知的用于祭祀、宴饮和赏赐外,酒还用于治病和随葬等。  先看用于治病。早在汉代以前,人们就开始了解到酒的一些特性,并用酒来治疗某些疾病了。我国最早的医书《素问》便提及了以酒行药的效用,懂得用药酒按摩。汉代人则把酒称为 百药之长 ,药用非常普遍。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书《养生方》和《杂疗方》中,就记载了利用药物配合酒曲等物专门酿制各种药酒。有的医学家将《养生方》所载的一张药酒方加以分析,发现其全部酿制的工艺程序竟达10个步骤,并认为这不仅在世界制药史上,就是在化学史的酿酒方面也占有特殊的地位①。此外,张仲景的《金匮要略》、《伤寒论》和华佗的《中藏经》等汉代医书以及武威发现的汉代医方简中,用酒治病的记载也很多,有泡制药酒内服,有作药引,有作外用,反映出汉代酒用来治病的普遍性。  再看用于随葬。厚葬之风的出现,自然是鬼魂迷信深化的反映。汉代官僚地主厚葬成风。汉代人特别迷信,想在死后也能够喝到酒,享受豪华生活,所以酒是当时常见的随葬品。长沙马王堆汉墓随葬有大批精美的漆器,其中有贮酒器钟二,钫四,上分别书有 石 、 四斗 等字样,内均有酒类沉渣,这同遣策上的记载是相一致的。据有关部门测试,仅这6件贮酒器的容量,即达今70升以上②。此外,还出土白酒、米酒、温酒和肋酒各2坛,共8坛。尤其是满城刘胜夫妇墓内的耳室中陈列着33个大陶缸,发掘时在缸内能清楚地看到酒液蒸发后的痕迹。这些缸一般高70公分,有的在缸上写着朱红色的文字,如: 黍上尊酒十五石 、 甘醪十五石 、 稻酒十一石 等,如果计算一下这些酒缸的容量大约能装酒1万多斤。至于刘胜一生所饮的酒究竟有多少已无法计算③。我们只知道根据史书记载,刘胜生前确实是以嗜酒出名的④。  ①   余华青等:《汉代酿酒业探讨》,《历史研究》1980年第 5期。  ①   傅举有:《长沙马王堆汉墓研究综述》,《新华文摘》1989年第 9期。  ②   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》上集,文物出版社 1973 年版,第 78 页。  ③   《满城汉墓》,文物出版社 1978 年版,第 40 ~41页。秦汉饮食器具饮食器具可分为食器与炊具两大类。  1。食器  秦汉时期的食器主要有箸、勺、碗、盘、钵、盆、箪、笥、杯、卮、尊、案等。  箸在先秦时期称作 ■ 或   ,即现代的筷子。原先进餐时多用手取食,只有食菜时才用箸,如《礼记?曲礼》郑注: 饭以手 ,干肉 坚宜用手.《礼记?曲礼》载: 饭黍毋以箸 , 羹之有菜者用挟,其无菜者不用挟.后来用箸的范围逐渐扩大,《史记?留侯世家》载,张良对刘邦说: 臣请借箸为大王筹之。 说明箸已非罕见,可随手取之。《汉书?周亚夫传》载,汉景帝请周亚夫进餐,未置箸,周亚夫 心不平,顾谓尚席取箸.箸有木质、竹质和铜质之分,广州先烈路汉墓曾发现铜箸,湖北云梦大坟头汉墓还发现盛箸的箸筩. 在山东嘉祥武氏祠的画像石中有持箸进餐的画面(图31)。  碗、盘、钵、盆等既有陶制品,也有漆制品或玉制品等。前者多供平民使用,后者供贵族和富人使用。盛食物的竹器,圆的叫做箪,方的叫做笥。  可以盛各种制作不同的食品,数量甚至多到36件。这种风气从战国到秦汉都是一脉相承,而汉代尤为兴盛。从现代发掘的汉代坟墓中用竹笥所贮藏食品种类的多少,可以考知墓主人爵位的高低。一般人民盛饮食多用竹器,当时叫做算器,只有贵族才能够用铜器和彩画的漆器①。  杯又称耳杯,得名于杯上有耳形把手(图32)。耳杯的大小不一,小耳杯的长径约在11厘米左右,中等的为14厘米左右,超过15厘米的则为大杯。  耳杯常用于饮酒。浙江宁波西南郊汉墓所出漆耳杯,内书 宜酒 ①。长沙汤家岭西汉张端君墓所出铜耳杯,上有铭刻 张端君酒杯 ②。但耳杯并不全是饮器,也用作食器。云南昭通桂家院子出土的铜耳杯,一杯中有鸡骨,一杯中有鱼骨。马王堆一号墓所出漆耳杯中,除书有 君幸酒 者外,还有些书 君幸食.卮是汉代常见的饮器,原用木片卷屈而成,在50年代出版的考古报告中,卮常被误称为奁或杯。目前出土的卮的口径大多在10厘米左右,如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卮,高为12。2厘米,底径11。8厘米,容积为汉量的5升多。四川成都汉墓出土的画像砖上有持卮者(图33),以人和卮的比例看,卮的容积也不大。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出土的卮,据遣策及器底铭记,有 斗卮 、 七升卮 、 二升卮 、 小卮 等4种。最大的卮可容一斗。  按《史记?项羽本记》说,在鸿门宴上,项羽赐给闯进去的壮士樊哙 斗卮酒.根据文中描写的气氛,斗卮应是当时最大的卮。斗卮的容量约2000毫升,再大了便不便举持,也就不成其为饮器了。  ④   陈爱平:《汉代的饮酒习俗(上)》,《文史知识》1993年第 7期。  ①   谢国桢:《两汉社会生活概述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5 年版,第 58页。  ①   《宁波地区发掘的古墓葬和古文化遗址》,《文物参考资料》1956年第4 期。  ②   《长沙汤家岭西汉墓清理报告》,《考古》1966年第 4期。  尊是汉代主要的酒器或水器,它分为盆形、筩形、肖形三大类。盆形尊有三足、圈足两种,以后者居多。筩形尊也有三足、圈足两种,而以前者居多。甘肃武威出土的铜盆形尊的内外皆以鎏金错银组成精美的花纹。山西石玉出土的铜盆形尊上有铭文: 勮阳阴城胡傅铜酒樽,重百廿斤,河平三年造。 同时出土的铜筩形尊上也有铭文: 中陵胡傅铜温酒樽,重廿四斤,河平三年造。 可见盆形尊与筩形尊的区别在于前者是 酒樽 ,后者是 温酒樽.肖形尊指动物形的尊,汉代已出土的有犀尊、羊尊、鹿尊、鸡尊、鸮尊等,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在陕西兴平出土的错金铜犀尊(图34),此尊逼肖实物,表现手法既简劲爽利,又威严凝重,从整体上看,这头犀牛显得孔武有力,洋溢着充沛的精力,是汉代匠师的杰作①。东汉后期出现了一种伏兽形陶尊(图35、36),过去对于它是否是实用之器难作判断,近年在四川彭县等地发现的汉画像砖回答了这个问题。这里的一块砖印有酒肆的场景,其上有一大案,案上置一方笥与两件伏羊尊,另有一人推鹿车离去,车上也载有一件伏羊尊,其中盛的似乎是酒②。  秦汉人进餐时一般都席地而坐,所以无足或矮足的食案十分常见,在汉代墓葬中多有发现,类型也很多。就材质分,有木案、漆案、铜案、石案、陶案;就纹饰分,有素案、彩绘案;就形制分,有长案、圆案、单案、叠案。  总之,作为汉代日常生活的家具的食案,几乎每座汉墓都有出土,这具有一定的普遍性③。  汉代无足的食案类似托盘,又称作棜案,可以连同放在上面的食器一道端起来。《史记?田叔列传》说刘邦过赵,赵王张敖 自持案进食.《汉书?外戚传》说宣帝许后朝皇太后, 亲奉案上食。 《后汉书?梁鸿传》说: 妻为具食,举案齐眉。 说的都是棜案的使用情况。汉代的棜案有陶、铜、漆各种质地者。四川重庆江北相国寺东汉墓所出陶棜案,上置杯、盘。  广西梧州旺步2号东汉墓出土刻花铜棜案。长沙马王堆一号西汉墓之漆棜案,出土时上置杯、盘、卮和竹箸,案面并绘有精美的纹饰(图37),应即《盐铁论?国疾篇》所称 画案.汉代矮足的食案多为长方形,装柱状或蹄状案足,长约1米,宽约半米,高约10- 20厘米。多为木制,也有铜制或陶制者。辽阳三道壕27号石椁墓出土的陶案,案面上有刻铭: 永元十七年(105年)三月廿六日造作瓦案,大吉,常宜酒肉 ①。铭文对其用途作了明确的叙述。食案上常置杯、盘等食器。《汉书?朱博传》称; 博食不重味,案上不过三杯。此言其自奉之俭约。重庆相国寺东汉墓出土的陶案上置8杯1盘,河南灵宝东汉墓所出陶案上置1魁、1杯、1勺(图38)。广州先烈路沙河顶5054号东汉墓出土的铜案,甚至将耳杯作为纹饰刻在案面上。北京丰台大葆台西汉墓所出彩绘漆案,长约2米,宽约1米,装鎏金铜蹄足,应是豪贵之家所用的大食案②。《三国志?吴志?步骘传》谓焦征羌 身享大案,肴膳生沓.其大案或与此案相近。沂南画像石的祭祀图中,有上置10杯的8足大案,也应属于此类(图39)。有足的食案除案面呈长方形者外,还有一种案面呈圆形,其名为檈,即《说文?木部》所说: 檈,圆案也。 上述祭祀图中也有置食器的檈案。  广州沙河顶5054号东汉墓中的一件铜檈案,面径40厘米,高8。6厘米,上置大小铜耳杯6个,出土时檈上还有鸡骨与猪骨少许(图40)。而且无论方案或是檈案,都可以叠置起来庋存食物(图41)。也许就是《礼记?内则》郑注所说 以板为之,庋食物 的阁③。  ①   孙机:《古文物中所见之犀牛》,《文物》1982年第 8期。  ②   孙机:《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》,文化出版社 1991 年版,第 306~324 页。  ③   陈增弼:《论汉代无桌》,《文博》1982年第 5期。  ①   《东北文物工作队一九五四年工作简报》,《文物参考资料》1955年第3 期。  ②   《大葆台西汉木椁墓发掘简报》,《文物》1977年第 6期。  2。炊具秦汉时期的炊具主要有灶、釜和甑等。  灶是新石器时代陶灶的进一步发展,秦代的某些地区仍然盛行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,但汉武帝之后发生了变化,在随葬品中列鼎而食的青铜礼器逐渐被灶一类的模型炊具所取代。这一变化起码反映了随着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,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。过去人们顶礼膜拜的是神灵和祖宗,以能用祭器宴饮为荣;现在人们更重视的是五色斑澜的现实生活,以讲究实用为尚。过去人们衡量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是人们能够享用的礼器如何;现在人们衡量社会地位高低的标准是掌握生活资料的多少。  从列鼎而食的习俗逐渐改变以后,人们在地面上开始用砖或土坯垒砌长方形的连眼灶①。这种南北方普遍出现的连眼灶,较之前代在地面上挖成灶穴的土灶进步多了。两千多年来,人们沿用的灶型基本上是这种以柴草为燃料的连眼灶。它的出现,对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和烹饪技艺的发展,产生了巨大的影响。  汉代灶型有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。最早的汉灶,大约出现在汉武帝初年。汉代早期灶的特点是灶身较短,烟突也短,灶台上一般都是纵列灶眼两个,前眼置釜甑,后眼置釜。灶门敞开,其宽度与灶身同。从结构上看,汉早期的土灶后虽有烟突,但灶门过大,不利于拔火。且烧火的过程中,烟与火都容易反向朝灶门外冒出,对烹饪操作者的影响极大。人们在烹饪实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弱点而进行改进。因此汉代早期灶型存在的时间不会为时过久。  汉代灶型发展的第二个阶段,其特点是灶身显著伸长。灶台上可以纵列3个灶眼。1眼置釜甑,用以蒸饭;1眼置釜;1眼置双耳锅。这样人们可以一面做饭,一面煮菜,同时兼做菜肴食品,既省时又省燃料。同时这一阶段的土灶,灶后烟突也有所加长,呈龙头形上曲状。灶门明显收窄,两边砌壁,这种改进使火道通畅,更有利于拔风起火。而且还在灶门上加砌一堵直墙成为灶额,高出灶台之上,以遮挡烟火,可以避免烟熏火燎之苦。也有例外情况,如南昌东郊西汉墓出土的大灶有4个灶门和4个火眼(图42)。  汉代灶型发展的第三阶段,大约在东汉章帝、和帝时期,即公元一世纪后半叶。这一阶段灶型的最大特点是在灶旁附设水缸。水缸的数目少则1、2个,多至6个。设水缸的优点是,饭做熟后即有温水可供使用,这是汉代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开始学会节约能源的具体反映。  ③   孙机:《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》,文物出版社 1991 年版,第 216、306 页。  ①   麦英豪:《从广州汉墓出土的炊具、食具看当时岭南的饮食风貌》,《中国烹饪》1983年第 11 期。  到了东汉末年,我国南方出现的灶型就更为典型。从广州出土的陶灶模型看,其灶面呈平面三角形,后端呈尖状而翘起,上开一大孔以代烟突。灶面前后各置一釜一锅,中间是釜甑,两侧也附设有水缸①。  釜相当于现在的锅,一般用夹砂陶制成,呈红色,扁圆腹、圜底,可套在灶的火眼上(图43)。甑也多为陶制,放在釜上,敞口,外折平口沿,底部有透入蒸汽的孔,需蒸的食物放在甑中   ②。《考工记?陶人》说甑有 七穿 ,即甑底应有7孔。但如马王堆一号西汉墓所出陶甑只有5孔,云南大关岔河东崖墓所出陶甑只有6孔。陕西咸阳马泉西汉墓出土陶甑则有7孔(图44)。  广州猛狗岗4002号、七星岗4033号、麻鹰岗5041号东汉墓所出明器陶甑上也有7孔,但这种例子并不多见,所以甑底7孔之制,汉代或已不再遵循。  又《说文?瓦部》说: 甗,甑也,一穿。 《释名?释山》说: 甗,甑一孔者。 先秦的甗中常上下直通,使用时应在甑底的束腰处置箅。《急就篇》颜注: 箅,蔽甑底者。 故所谓一孔之甑本应指甗上的甑而言。但汉甑也有一孔的,如湖南资兴旧市、衡阳茶山坳等地东汉墓出土的甑即为一孔。  汉代以釜、甑蒸饭,而不再用鬲、甑合体的甗,这是由于炉、灶的普及,促使三足器在蒸煮用具中退居次要地位的缘故①。  ①韩养民等:《秦汉风俗》,陕西人民出版社 1987 年版,第 94 ~97页。  ②林剑鸣等:《秦汉社会文明》,西北大学出版社 1985 年版,第 213页。  ①孙机:《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》,文物出版社 1991 年版,第 332~334 页。  ①黄展岳:《汉代人的饮食生活》,《农业考古》1982年第 1期。  1。出土简牍和考古报告中的农作物名称很不一致,根据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》和习惯性叫法,本表对考古报告中的一些谷物名称稍作规范。黍、稷、糜、黍子、糜子、黄米,统称 黍 ,或在 黍 后加注(稷) 、 (糜).粟、小米、谷子,统称 粟.简牍上的谷物名照录,或加括弧,以示同于括弧前的谷物。  2。资料出处:考59,9,468=《考古》1959年9期468页;文=《文物》;考通=《考古通讯》;考学=《考古学报》;丛刊4=《文物资料丛刊》第4期;烧沟=《洛阳烧沟汉墓》;马王堆=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》;标本研究=《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动植物标本的研究》。本文章来自月海星空古装论坛:http://bbs.msssky.com/read.php?tid=99995&u=92332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iiha0nBe 2017-4-25 09:19:53
方块的字……原帖就是方块……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QQ|手机版|小黑屋|九艺游戏动画论坛 ( 津ICP备2022000452号-1 )

GMT+8, 2024-4-19 07:43 , Processed in 0.288039 second(s), 23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  © 2001-2017 Discuz Team.